創業重在去經歷,不去經歷,就永遠是看客。
以下是創業大神和大家分享一下一路走來的各種狀況。是誰說的來著,坎坷有助于成長(頓時感覺胸前紅領巾一緊)。
第1次——為數不多桶金
20萬,大學四年級,學校里。
學校大家都知道是讀書的地方,當供給滿足不了需求的各種標準的時候,我干了一件事。
賣書,打破了中間多層鏈條,將學生和出版商直接連接在一起,通過更便捷周到的服務迅速拿下了大學內近三分之一的教科書訂單,賺到了為數不多桶金,20W。
然而,結果你沒猜錯,利益相關,被學校迅速叫停。
創業有時候也是這樣,當每一個人得知你為數不多場比賽的精彩后,他們就會等著你的第二場表演。
第2次——社交應用
大學畢業,我創業了
那時候互聯網還沒有進入資本寒冬,正是肆意瘋長的時候,那時候每個人都在談理想。
但是現實是會立刻給你答案的人。
為數不多個項目產品,還沒有活到正式發布,內部就已經停止。為什么,當大家興奮的有了idea,確定了需求,豐富了所有細節,社群里的種子用戶都在期待發布,完美的預設,但是就在那個時間節點,技術給了我致命一擊。當時還有一個辦法,找技術服務外包。我們就提出兩個要求標準,質量確保,時間確保,錢不是問題(已經拿到百萬級的種子輪投資)。
但是我們訝異的發現,在這個傳統的魚龍混雜的互聯網技術服務市場,僅這兩點要求,都無法同時滿足。相反的是太多負面評價淹沒過來。所以,在技術困境解決不了的情況下,以及對項目的重新評估。我們按下了停止鍵。
記得在確認暫停這個項目的那天晚上,我獨自一人開著車繞著四環開了三圈,抽了3包煙。沒有找一個朋友聊天談心,那是自己的為數不多個項目。但是作為創始人,在面對困境,肩負團隊的同時,我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。
我的下一步,在哪?
第3次——新型互聯網技術服務商
創業需要專注的做好自己選擇的那個領域。
我是反對“連續創業者”諸如此類的標簽的,也不喜歡被別人貼標簽。更愿意看見的是實質性的改變。在團隊曾經遭遇技術滑鐵盧的時候,我們觀察到,互聯網技術服務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。
技術陳舊,架構設計不合理,爛尾,甚至轉包。這些負面評價包裹了整個行業。讓人談及色變。但是它卻這樣一直存在著。
永遠有需求。也永遠有供給。但是體驗也永遠那么差。
需求充分而供給也足夠的情況下,服務標準反而成了軟肋。
如今,經過時間的沉淀以及技術團隊的搭建,我們正在對這個行業發起改變。
從一個非技術導向型的互聯網企業轉向搭建自己的高品質技術團隊,我們做了很多。
傳統的獵頭,以及行業大牛推薦,還有去知名互聯網公司重金挖墻腳這種事,為了搭建高品質的技術團隊我們都干遍了。。
終,我們將原團隊的工作模式全部轉為遠程辦公的工作方式,意外的為我們帶來了優秀的技術人才的加入,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很輕松,但整個工作方式的轉變,我們付出了很大很大的努力。
在技術成員的團隊稍見雛形的時候,我通過簡單粗暴的花錢+刷臉的模式,邀請眾多大牛來優化我們整個的工作流程以及溝通協作。
早期確實是在虧損的情況下為客戶服務的,作為有態度的乙方,不參與價格戰,不盲從甲方不合理需求,站在商業立場為甲方做產品咨詢,確認需求,并且在客戶要求的時間節點,高質量完成項目。終讓我們得到了客戶的充分認可,發展成長期的合作伙伴。
甚至于初的客戶為我們推薦了一連串的客戶。這是我們沒想到的。現在,公司業務逐漸趨于穩定,完成了0到0.2的過程,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一路走來,方向逐漸清晰,但是否正確等待我們去驗證,我相信這也是大部分創業中的團隊經歷過的感覺,創業的方向就是這樣,需要你去經歷。
看了答案之后你會發現,“啊,原來創業是這樣的。”然后你會端起你左手邊的水杯喝完剩下的半杯。所有的辛酸經歷,不為人知,在旁觀者眼里,速讀的話,就是30秒。
那句話怎么說來著,沒有感同身受那回事兒。現在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清晰,我們也正在一步一個腳印踏實的去走,創業初期,我們團隊與客戶交流中有一句話,讓我迄今為止都印象深刻。
而目前,平臺類的互聯網技術服務商已經有很多異軍突起,成為互聯網行業的新秀。作為代表,應用公園,完全打破了傳統APP制作的流程,降低行業門檻,讓不懂編程的人也可以自己做APP。平臺化操作在降低成本的同事,對優秀的經典作品進行展示,大家可以參考那些大神的案例,對自己的成長非常有幫助。
新的商業模式必將取代舊的,這就是在BAT等巨無霸發展起來之后,我們依舊存在奮斗的空間。
“我們也是創業者,明白創業者的困境。” 是的,我們與客戶共同成長。
從早期虧損,到持續盈利。從尋找客戶,到客戶主動咨詢。從案例積累,到選擇項目。我們得到的客戶肯定以及推薦,讓我們更加堅定這個行業是可「再設計」的。
較后,創業這件事,擁抱你的團隊,攜手你的合作伙伴,交付信任,共贏去做,就對了。